徐晨艳:用“艺术教育”点亮学生心中的光

发布者:招就处 发布时间:2021-05-27访问次数:11

徐晨艳,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曾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出访美国交流学习。
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江苏省哲社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等课题10余项。在《包装工程》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3部。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指导教师,中国建筑艺术“青年设计师奖”等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文创产品设计。
主讲课程:《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人体工学与家具设计》、《设计心理学》、《建筑智能化设计》等。

Q:您任教多久了?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徐晨艳老师:今年是我任教的第12个年头了。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有感于一部叫做《听见天堂》的老电影。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失明的孩子(米可)如何成为世界一流声音剪接师的故事。对于米可而言,九游里的唐老师可以说是他的良师益友,也是他的伯乐。我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光,带来五彩缤纷的生活。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Q:您觉得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最需要具备的技能有哪些?
徐晨艳老师:现代社会发展非常迅速,未来会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设计不仅是对具体形式的追求,更应该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性、开放性的思考,即通过与真实生活的接触、对话,来设计某种开放的系统或框架,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的标准应该是“设计能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经济、文化、美学的问题等等。
TED里有一场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演讲: Teaching Art, or Teaching To Think Like An Artist。探讨的是我们在真正的艺术教育中,到底教的是“艺术”本身呢,还是教“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
真正的“艺术家思维”包含了三个特别良好的思维习惯:适应未知:comfort with ambiuity;发展想法:idea generation;跨学科调研: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成为画家只是掌握了某种技能,而像一个艺术家那样去思考,对设计思维的学习,则是为了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我认为,未来世界,更需要T型人才,既有宽度,又有深度,能跨学科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既是专家,又是全才。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者应该善于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

 Q:您平时会通过什么方式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专业水平?
 徐晨艳老师:
(1)读博深造,提升科研能力;
(2)多读好书;
设计一个多科目多领域交叉的学科。一个优秀的设计专业教师一定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面广阔的人。所以,我常常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比如《设计的觉醒》、《IDEO设计改变一切》、《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Design a short introduction》等。
(3)看看与设计相关的纪录片及优秀设计师访谈,开阔视野;
科学巨匠牛顿曾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样,设计灵感不是一时的,设计思维需要不断培养。浏览一些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网站,寻找灵感来源,学会欣赏优秀的设计,启发及开拓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我还喜欢看一些纪录片,比如《抽象·设计的艺术》、《设计天赋》、《Objectified》、《艺术的力量》等,向设计大师学习。
(4)参观高水平设计展览,参与学术沙龙;
每年的米兰国际设计展,上海国际设计展,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等展览是我了解最新设计趋势的渠道。此外,国内外设计大咖的论坛分享,加深了我对于周边行业的理解。
(5)设计实践;
为提升设计能力,我与设计企业一直保持着稳定合作关系,每年参与设计项目,保持对设计行业发展的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反馈于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Q:您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最理想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您是如何与学生相处的?
徐晨艳老师: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我觉得最佳的相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一直持有这份初心。

Q:您平常有什么业余爱好吗?有什么能够促进学习的爱好可以分享给同学们的吗?
徐晨艳老师:我的爱好很多。喜欢看电影,在视听艺术中欣赏美,感受不同的生活价值;喜欢旅行,每年我都会去国内外自由行,体验不同的文化,开阔眼界的同时,学会包容;我还喜欢和孩子一起搭建乐高,共同探索构建的乐趣。
我认为,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可以让人变得全面。而有效的教育,也是复杂世界的探索,强调的是对人本身的完善。

Q:您觉得关于艺术设计类学科有什么知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您是用什么方式向学生传授这部分知识的?
徐晨艳老师:教了多年的环境设计专业课,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都有。学生各种各样,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五花八门。经常有同学问我:到底要读多少本书,看多少个案例、做多少项练习才算是入门了呢?通常问这些问题的往往是那些较为勤奋的同学,他们不断在积累,尽管功做了不少。然而却常感到,有用功总是被浩瀚的无用功所淹没,有效积累往往与付出不能成正比。所以,或许关于环境设计的知识学了不少,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积累有效地转化为设计本身。这使得很多同学,甚至已经毕业从事多年设计实践的设计师也都会认为自己始终没有入门。像电影《天使爱美丽》里那个神秘的光头,你永远解不开他的身份之谜,更追不上他的脚步。
经过反复的思考,有一个不像问题的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学生们到底在学什么?在很多时候,学生们学习的是关于设计这门学问的知识,然而却不是设计本身。当然,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功的确是不容易做出有效的设计方案,但如果只有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功,却没有建立起对设计这项工作的理解,是根本无法主动地、可控地、有效的完成设计工作的,甚至无从开始。
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工具。举个例子,我们要设计一把椅子,传统的做法是我们将会教你关于椅子的一切内容,学习人体工学,设计原理,材料、结构等课程,这个方式很难达到目的。更好的方式是,我们解构椅子的概念——即坐的方式。这样,使用方式是什么?舒适度怎样达成?用什么材料、结构方式可以完成?这个过程中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了:知识的相关性很明确的传达出来了。你必须使劲浑身解数,去独自解决扑面而来的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再下一个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正如认知心理学家用户体验的业界大拿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说:“残酷的‘现实世界’会自行产生问题——困扰你、折磨你,让你焦灼不安。每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解决的机制。由于你迫切地想要试图解答它,旧的知识就被激活,而新的知识也在一点点萌芽。”——最有效的学习,一定是自发性的。

Q:对于更加高效的学好艺术设计专业,您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吗?

徐晨艳老师:思想决定一个作品的上限,技术决定一个作品的下限。

(1)学好九游课程,打好设计基础;

(2)去图书馆或利用好网络资源阅读书籍及杂志;
(3)要打好绘图基础;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手绘技能、运用软件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4)关注国内外设计大赛;
为什么要多多参加设计比赛,有很多的原因。设计比赛是最低成本验证想法、最大化日常工作价值,为产品和设计者增加竞争力,时刻保持前沿设计理念,摆脱限制专注设计本质,积累产生个人设计体系。
(5)注重积累,善于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可以找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想办法通过设计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人这样形容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就是用好的方法解决对的问题”。如果你对红点奖有所研究,你会发现获奖作品往往都是巧妙地通过设计,解决了生活中一个实际问题。所以,设计问题从哪里来,从你日常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中来。


Q:对于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您有什么建议吗?

徐晨艳老师:设计是一行非常辛苦的行业,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行业。罗振宇提出一种说法,叫做U盘化生存,意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简单说就是你要有最强的杀手锏,还要有配合的辅助技能,在现代社会即使没有组织依附也能够生存的很好!

因此你需要

(1)坚忍:

坚:坚持,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一如既往地去追寻;
忍:忍耐、忍受,能够耐得住寂寞,设计是一个寂寞的行业,特别是你越走越远的时候;
(2)宽容:
宽:设计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业,需要你兼容并蓄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的知识;
容:为人要坦诚,要能容得下各个方面的意见并及时修正自己性格中的缺点;
(3)自省:
自: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省:要时刻反省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并逐一修正;

(4)纳新:

纳:尽量广泛地接触各个行业和人群,收集各种新鲜时尚的信息;
新:要有足够的能力接受新事物,从中吸收到新的知识并为己所用。